>杨震
一花一世界
谈王强《丽》中的技艺、结构和思想
诗的标题是《丽》,单单一个字,却给足了暗示。这是一个常见的女孩子的名字,尤其是农村姑娘,被文化程度不高的父母随大流地扔给了一个“珍”“秀”“丽”。以至于这个名字本身就染上了一点泥土气息,让人嗅到贫穷、闭塞,羞涩的眼神,晒黑的皮肤,马尾辫……家乡和往事的回音。
读者期待着隐秘的情意和一段浪漫史,可诗的第一节却异常冷静地叙说着山谷里的童年生活。上来就是:“山与山之间的谷地曾流着/我钟爱的小溪”,貌似平常的一个写景,放在标题开启的氛围中,却有着强烈的表现力。是的,这是一句写实,但同时又是一个隐喻。秘密就隐藏在两个词中,一个是“钟爱”,作者在本该说“我钟爱的她”的地方勒住,只露出了“我钟爱”这个动作,却把宾语换成了“小溪”,由于“钟爱”一词的抒情惯性太强大,不用说“她”,人们也已经懂了,原来的意思并未损失,又增添了“小溪”这一个意象,由此,达到了语言表现力的最大化。这是一种“动词隐喻”,比人们比较惯用的“名词隐喻”效果更隐蔽,也更有力,比如“希望融化”就比“像雪一样融化”更言简意赅,“你的话灼伤了我”省略了“像火一样”但效果不减。
另一个词是“曾”。河流是时间的象征,逝者如斯,“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可是,连河流都成了过去时,青春一去不复返,山谷里的小溪竟也干涸了,一个同位语,一个共有的命运。滋润我的只剩下记忆,“雨后洪水冲去/遮蔽岸边的烂树叶和碎石”,不仅如此,“雨后洪水”还冲去了堆积在往事与现实之间的“烂树叶和碎石”,让我重新回到纯真,“在漫过的细沙泥里,我逮住/神来的大泥鳅,高兴地/招手,却不敢让她看见”,直到该节最后,“她”才出场,出来的那么自然,合乎情境,就像是小溪里溅出的一个水花。一个天真的“他”在山谷间小溪里玩耍,忽然看见走过的“她”。一个谦逊地置于末尾的“她”却成了整节诗的焦点,让前面所有细节和景象都具备了双层含义,都化身为“她”。
于是,这一节的主词“我”悄悄地过渡为“她”,成为接下来两节的主语。
经过第一节的“起兴”,读者置身于一个自然的时空场景之中,接下来,就引入了事件、感触和情节。第二节,非常简约地写出了她的神貌,诗人没有执着于对她的“客观刻画”,只提炼出她给我的经典印象。如果说“她总是很美”就显得老套、酸腐,但“她出现在我面前时总是很美”却非常真实,动人,也许,她在生活的其他地方,其他时候并不美,只有我心中的爱情将她照亮,让她超凡入圣。接下来的三行素描出她的一个背影,像德国浪漫主义画家弗里德里希,总是以背影示人,反而让人产生更强烈的想象。“我多半绕道跑入她的视野/好似不经意撞见。却看别处。”多么微妙的心思,相信每个初恋的男孩都有过这样的举动,这是多么私人的胆怯和渴望,又是多么普遍而深挚的人情。抒情作品的美妙,往往就在于:以一种高度的私密性,击中一种高度的普遍性。
如果诗就在第二节这个逻辑、色彩、调子上发展下去,固然动人,可能也就是一首单调的粉色感伤小恋曲。但惊人的是,在短暂六行对青涩恋情的追忆之后,第三节却无痕地从“浪漫”转入“现实”。在甜美中加进了一丝苦涩,在喜剧中嵌入悲剧。控住即将泛滥的唯美抒情,适可而止,旋入另一个深度。
而这一切的衔接又是如此自然。关键在于他在第三节开头用了第二节开头一样的主语“她”,一种遥相呼应的排比结构,一种复沓,把内容的剧变弥合在形式的雷同之中。谁在一首初恋情诗中中断对女神的赞颂,坚忍地面对残酷的现实:“她被母亲骂婊子却没有哭过。/弟弟骑在她身上她结实得很。/初中第一学期,她终于离开/与别人鬼混的父亲、塌陷于院子的家和父母打架/扔砖头的大门。”多么惊人!第二节画出了一朵鲜花,第三节却让这朵鲜花摧残在命运的风暴中。殊不知,心痛地注目着这一切的,该是一颗多么真挚的爱心。赞美青春、美貌、欢乐、热情的爱,远不如关注苦难、悲剧的爱动人。因为青春、美貌、欢乐不常在,苦难却常在。
没有更多的交待了。第四节转入“现在”。其实,有了“离开”二字,其他一切尽在不言中。两个词,一个“初中”,一个“离开”,指向了太多我们不堪直视的可能性,一个背井离乡的十二岁姑娘,她身上会发生什么?
这一切留给想象吧,现在是二十年后,“我们”残酷地重逢,一切来得太晚,二十年,足以让本该甜美的对白过期,变质成苦涩。疲惫不堪的“舟”还在顺水漂流,那把“剑”却早已失落。
“我们再次见到就在这门口”,与上一节“扔砖头的大门”重合,让诗歌的发展和故事的发展都显得自然。“从她的口气/得知,她仍然没有结婚。/不像同龄人大都出去打工一年半载/就领回家庭。”不惜笔墨写出这一个情节,也正是给二十年的空白更多暗示,和前面初中就出走的开端一起,在二十年的两端之间画出了一个模糊的轮廓。一定是发生了什么不堪的遭遇,让她“也从没正面回答/任何问题”。
但是,我们似乎都猜到了。空白处,充斥着悲欢离合。
第五节继续在现在时态上运行,但超出了时空。“我却无力去看面前的女人,她的粉妆、/她的嘴唇,她的现实包括过去。”眼前这个女人,与二十年前那个女神,共享着同一个名字,却是完全不同的一个人。这是多么荒诞的真实,多么不合逻辑的历史。但诗歌不是赞颂,不是线性的滑行,它面对并揭示出矛盾和悖谬,正视自我的懦弱与挣扎,让诗歌展现索福克勒斯式的命运感,在强大的命运面前,我们都是负罪者,也都是牺牲品。
“我想摆脱胆怯,匆匆走在路上。/不敢回头望,再不敢不经意,更不敢说‘再见’故意道别。”多么讽刺,你曾经苦苦渴望的,竟然就是你现在亟待逃离的。连“再见”也不敢说出。岁月偷走了埋在深山的纯真恋情,现在是两个熟悉的陌生人在荒唐地相遇,一切幻觉纯靠记忆。“只觉得/脚下的路是我用望远镜追逐过的起伏/正是二十年后我的人生。”
王强的《丽》展现出高度的结构能力:第一节电影镜头般的“起兴”,将景物与情思合而为一;第二节言简意赅地呈现初恋情节;第三节悲剧性的转换;第四节进入现实,断裂中带来更强暗示;第五节释放出全诗的命运感,时间感。诗歌语气自然,平易,用词准确但不生硬,细节富有表现力,情节简约,典型,不啰嗦,不粘连,能深入,能跳脱。成功实现了语言的最佳表现力。用节制的语言,让时间、生活、命运自己说话,让内在的结构和张力凸显,以至于每个人都可以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为之深深动容,不仅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由之带来某些伦理、哲学、社会、政治角度的引申,亦非天方夜谭。
附
丽
王强
山与山之间的谷地曾流着
我钟爱的小溪。雨后洪水冲去
遮蔽岸边的烂树叶和碎石。
在漫过的细沙泥里,我逮住
神来的大泥鳅,高兴地
招手,却不敢让她看见
她出现在我面前时总是很美。
歪在脑勺的发髻像苹果树上
唯一的花朵。偶尔散下的
几根头发走起路来飘在空中。
我多半绕道跑入她的视野
好似不经意撞见。却看别处。
她被母亲骂婊子却没有哭过。
弟弟骑在她身上她结实得很。
初中第一学期,她终于离开
与别人鬼混的父亲、
塌陷于院子的家和父母打架
扔砖头的大门。我知道
那只大黄狗是她唯一的爱人。
我们再次见到就在这门口。
她说话总是笑。从她的口气
得知,她仍然没有结婚。
不像同龄人大都出去打工一年半载
就领回家庭。也从没正面回答
任何问题。反而让我说出了近况。
的确,我的每一天仅仅是
短暂地回收记忆,透支明天。
她又笑着。像是羡慕或者嘲讽
我的不切实际。眼睛盯着我,
我却无力去看面前的女人。她的粉妆、
她的嘴唇,她的现实包括过去。
我想摆脱胆怯,匆匆走在路上。
不敢回头望,再不敢不经意,
更不敢说“再见”故意道别。只觉得
脚下的路是我用望远镜追逐过的起伏
正是二十年后我的人生。 |